k1体育视频-心电图理论笔记13:类本位曲折
你的位置:k1体育视频 > 新闻动态 > 心电图理论笔记13:类本位曲折
心电图理论笔记13:类本位曲折
发布日期:2025-06-24 01:30    点击次数:192

类本位曲折

一、概念

1.本位曲折:1915年Lewis提出,开胸后直接放置在心外膜处可直接记录心室除极波,即心室除极波从起始到达峰而突然发生向下转折的时间间期。其代表探查电极下的局部心室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的总激动时间。

2.类本位曲折:1930年McLeod提出,在单极半直接的胸导联,电极并非直接与心肌接触,从正向波到负向波的移行不如直接导联变化明显,为与直接接触心肌的导联记录的本位曲折相区别,故将其命名为类本位曲折。

3.室壁激动时间(VAT):是类本位曲折的同义词,是指从QRS波起点到R波或R'波顶点向基线做垂线的交点之间的时间。一般只测量V1-V2以及V5-V6的VAT。

4.R波峰值时间(RWPT):1944年Wilson提出,称为胸前导联R波顶峰前后曲折。类本位曲折仅适用于单极胸导联。因此,AHA/ACCF/HRS推荐更名为R波峰值时间,既可适用于胸前导联(单极和双极),又可用于肢体导联。

图片

二、测量方法

QRS波起点至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

若有R波有切记,则应测量至切迹第二峰

三、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下,右胸导联VAT≤0.035s,左胸导联VAT≤0.045s。常用这一间期诊断心室肥大或束支阻滞。

1.类本位曲折与束支传导阻滞

图片

图片

2.起搏心律的类本位曲折

图片

3.类本位曲折延迟(DID)与心脏骤停(SCA)

DID定义:V5-V6导联类本位曲折时间≥0.05s

SCA出现DID的可能性大于对照组(28.3% vs 17.1%),DID出现SCA的OR为1.92(95%CI1.31-3.81),但与左室质量和超声显示的左室肥厚关系不密切。

DID和LVH都是心肌电重构的临床表现,但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既有重叠又有不同。

4.类本位曲折预测CRT治疗反应性

在进行CRT治疗之前测量ID可以了解左室激动是否存在延迟,预测患者对CRT治疗的反应性;类本位曲折可以替代QRS时限作为CRT后左室逆重构的预测因子

5.Ⅱ导联R波峰值时间鉴别室速和室上速

Ⅱ导联R波峰值时间≥50ms鉴别V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原因:去极化冲动在浦肯野纤维传导较在工作心肌中传导快

6.鉴别特发性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早和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早期的室早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相关资讯